
報告:企業需要垂直解決方案
2004/07/27
IDC報告指出,垂直解決方案成為去年企業客戶從口袋掏出錢來的方法。
IDC日前公佈去年針對全球企業IT投資的意願調查報告。結果顯示,不論是全球或本地企業,都傾向購買針對特定產業設計的垂直解決方案。
這份報告指出,企業選擇供應廠商的關鍵因素之一為「供應商是否通盤了解產業/企業營運」,也就是說供應商必須因應個別產業需求來提供企業IT解決方案。這個因素僅次於「產品品質/穩定性」成為企業第二考量因素,凌駕「產品/服務價格」、「客戶服務」及「廠商歷史信譽」。
IDC另一份報告指出,企業的IT支出能力可望提升。依據這份報告,2003年第3季約達全球 30% 企業主表示預算可能會增加,而至2004年第1季,比例提升至45%。以台灣而言,去年以政府、金融、製造、家庭及電信為最主要IT支出的來源。但IDC分析師表示,要這些企業掏出錢包,卻不像以往那麼容易。
「水平或一般的e化基礎建設,已經不足,」IDC資深分析師許芸婷指出,在企業建置好電子郵件等基礎設施後,在商業應用上,他們需要的是能節省建置的前置時間,並且能解決特定營運需求的解決方案,以因應成本控管或提升競爭力需求。
她舉例指出,同樣是導入商業智慧(BI),高科技或傳統製造業重視成本控管,半導體用來做良率分析,而金融業則會以財富管理及風險控管為最熱門的議題。
除了需求端,側重垂直產業的特性也反映在供應商端。過去國際或國內廠多半提供平台產品,而由國內軟體廠商進行加值開發,例如零售、流通業,不過她指出,現在即使是國際原廠,也開始針對某些市場加強經營,因此可以見到ERP大廠如SAP、Oracle或鼎新等,從兩年前開始強調製造、零售流通及服務業等不同類型。
許芸婷並指出,不同垂直產業策略也會影響大廠在挑選ISV(軟體開發商)的重點。例如,微軟推動企業方案時,即是依循產業別來挑選合作夥伴,例如飛雅向來著重在流通業、漢康主推製造業、叡揚資訊則擅長政府部門。她指出,本地軟體廠應先了解自己的定位跟市場區隔,尤其必須要能滿足個別產業的需求。
IDC日前公佈去年針對全球企業IT投資的意願調查報告。結果顯示,不論是全球或本地企業,都傾向購買針對特定產業設計的垂直解決方案。
這份報告指出,企業選擇供應廠商的關鍵因素之一為「供應商是否通盤了解產業/企業營運」,也就是說供應商必須因應個別產業需求來提供企業IT解決方案。這個因素僅次於「產品品質/穩定性」成為企業第二考量因素,凌駕「產品/服務價格」、「客戶服務」及「廠商歷史信譽」。
IDC另一份報告指出,企業的IT支出能力可望提升。依據這份報告,2003年第3季約達全球 30% 企業主表示預算可能會增加,而至2004年第1季,比例提升至45%。以台灣而言,去年以政府、金融、製造、家庭及電信為最主要IT支出的來源。但IDC分析師表示,要這些企業掏出錢包,卻不像以往那麼容易。
「水平或一般的e化基礎建設,已經不足,」IDC資深分析師許芸婷指出,在企業建置好電子郵件等基礎設施後,在商業應用上,他們需要的是能節省建置的前置時間,並且能解決特定營運需求的解決方案,以因應成本控管或提升競爭力需求。
她舉例指出,同樣是導入商業智慧(BI),高科技或傳統製造業重視成本控管,半導體用來做良率分析,而金融業則會以財富管理及風險控管為最熱門的議題。
除了需求端,側重垂直產業的特性也反映在供應商端。過去國際或國內廠多半提供平台產品,而由國內軟體廠商進行加值開發,例如零售、流通業,不過她指出,現在即使是國際原廠,也開始針對某些市場加強經營,因此可以見到ERP大廠如SAP、Oracle或鼎新等,從兩年前開始強調製造、零售流通及服務業等不同類型。
許芸婷並指出,不同垂直產業策略也會影響大廠在挑選ISV(軟體開發商)的重點。例如,微軟推動企業方案時,即是依循產業別來挑選合作夥伴,例如飛雅向來著重在流通業、漢康主推製造業、叡揚資訊則擅長政府部門。她指出,本地軟體廠應先了解自己的定位跟市場區隔,尤其必須要能滿足個別產業的需求。